
一、什么是子宫收缩乏力?
子宫收缩乏力是指在分娩过程中,子宫收缩的强度、频率和持续时间不足,导致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。它可以分为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和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。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是指在产程开始时就出现子宫收缩乏力,而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是指在产程进展过程中出现的子宫收缩乏力。
二、如何辨别子宫收缩乏力?
- 产程进展缓慢
正常情况下,分娩过程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的。如果产程明显延长,比如初产妇的第一产程超过 20 小时,经产妇超过 14 小时,就可能是子宫收缩乏力的表现。 - 子宫收缩强度弱
医生可以通过触诊子宫来判断收缩强度。如果子宫收缩时感觉像轻轻的握拳,强度较弱,或者收缩间歇时间长,也提示子宫收缩乏力。 - 胎心异常
子宫收缩乏力可能会影响胎儿的供氧和血液循环,导致胎心异常。如果胎心减慢或加快,都可能是子宫收缩乏力的信号之一。 - 产妇自觉症状
产妇可能会感到子宫收缩不明显,疼痛较轻,或者有坠胀感。同时,由于产程延长,产妇可能会出现疲劳、焦虑等情绪。
三、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是什么?
- 子宫因素
(1)子宫过度膨胀:如多胎妊娠、巨大胎儿、羊水过多等,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,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。
(2)子宫发育不良:子宫肌层薄弱,收缩力差。
(3)子宫畸形:如双角子宫、纵隔子宫等,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。 - 胎儿因素
(1)胎儿过大:增加了分娩的难度,使子宫收缩乏力。
(2)胎位异常:如臀位、横位等,使胎儿先露部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,不能有效地刺激子宫收缩。 - 产妇因素
(1)精神因素:产妇对分娩过度恐惧、紧张,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,影响子宫收缩。
(2)体力因素: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过大,疲劳过度,也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。
(3)内分泌因素:体内雌激素、孕激素、前列腺素等激素水平失衡,影响子宫收缩。 - 药物因素
在分娩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镇静剂、麻醉剂等,抑制了子宫收缩。
四、子宫收缩乏力如何治疗?
- 一般处理
(1)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,给予心理支持,鼓励产妇进食、休息,保存体力。
(2)及时排空膀胱和直肠,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和直肠内粪便堆积影响子宫收缩。
(3)适当活动,改变体位,如站立、蹲位等,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。 - 药物治疗
(1)缩宫素:是最常用的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。可以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,根据子宫收缩情况调整剂量。
(2)前列腺素制剂:如米索前列醇、卡前列甲酯栓等,可促进子宫收缩。
(3)中药:一些中药如益母草、当归等也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。 - 手术治疗
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子宫收缩仍无明显改善,产程停滞,或者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,可能需要进行剖宫产手术。
总之,子宫收缩乏力是分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,需要及时辨别和治疗。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配合医生,以确保母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