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子宫脱垂是一种困扰许多女性的疾病,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那么,中医是如何看待子宫脱垂的呢?
一、认识子宫脱垂
子宫脱垂,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,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,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。中医将其归为 “阴挺” 范畴。
二、中医对子宫脱垂的病因认识
- 气虚下陷
素体虚弱,中气不足,或分娩损伤,致脾气虚弱,中气下陷,无力维系胞宫,而发为子宫脱垂。比如产后过早操劳、过度用力等,都容易损伤脾气,引起气虚下陷。 - 肾虚不固
先天不足,或年老体弱,肾气亏虚,冲任不固,带脉失约,也可导致子宫脱垂。肾主生殖,与胞宫关系密切,肾虚则胞宫失养,易致脱垂。 - 湿热下注
久居湿地,或感受湿热之邪,蕴结下焦,损伤冲任带脉,也可引起子宫脱垂。湿热之邪可使胞宫气血运行不畅,肌肉松弛,从而发生脱垂。
三、中医辨证治疗子宫脱垂
- 气虚下陷型
症状: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,劳则加剧,小腹下坠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少华,小便频数,带下量多,质稀色白。
治法: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方剂:补中益气汤加枳壳。常用中药有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当归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壳等。 - 肾虚不固型
症状:子宫下脱,腰酸腿软,小腹下坠,小便频数,夜间尤甚,头晕耳鸣,舌淡,苔薄,脉沉弱。
治法:补肾固脱,益气升提。
方剂:大补元煎加黄芪。常用中药有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杜仲、枸杞子、当归、人参、炙甘草、黄芪等。 - 湿热下注型
症状:子宫脱出,红肿疼痛,黄水淋漓,或有秽臭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治法:清热利湿,升提固脱。
方剂:龙胆泻肝汤加白果、芡实。常用中药有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、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、当归、生地黄、柴胡、甘草、白果、芡实等。
四、中医其他辅助治疗方法
- 针灸
通过针刺特定穴位,如百会、气海、关元、维道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,可起到补中益气、升提固脱的作用。 - 艾灸
艾灸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等穴位,能温通经络,补益正气,有助于子宫脱垂的恢复。 - 食疗
(1)黄芪粥:黄芪 30 克,大米适量。将黄芪煎水取汁,加入大米煮成粥。具有补气升提的作用。
(2)芡实莲子粥:芡实、莲子各适量,大米煮粥。有补肾固涩的功效。
总之,中医对子宫脱垂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,应结合自身情况,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,并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,以促进病情的恢复。